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市杨浦区地下车库蚊虫种类调查
张杰, 姬淑红, 陆崇华, 冷培恩, 周毅彬
摘要451)      PDF (1173KB)(1095)   

目的 调查上海市杨浦区地下车库蚊种构成,了解种群形成原因及趋势。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从不同封闭类型的地下车库集水井中采集蚊幼虫,饲养至成蚊后制作雄蚊尾器标本进行鉴定。结果 全封闭小空间型车库内均为骚扰库蚊;全封闭大空间型车库内骚扰库蚊占该车库有效标本数的54.09%(119/220),淡色库蚊占27.27%(60/220);半封闭型车库内淡色库蚊占该车库有效标本数的54.23%(141/260),致倦库蚊占35.77%(93/260)。结论 上海市地处中国淡色库蚊与致倦库蚊种群交叉地带,两者同时存在,亦存在中间过渡类型,该地区蚊种构成复杂,需密切监测以控制蚊媒传染病。

2017, 28 (1): 38-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11
静电吸附诱蚊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徐友祥, 张书志, 方伟, 武峥嵘, 王韶华, 姬淑红, 杨克勤, 冷培恩
摘要359)      PDF (1092KB)(1052)   

目的 利用全自动静电吸附诱蚊监测灯(静电诱蚊灯)监测蚊虫,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和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09-2013年选择嘉定区所有13个乡镇,利用静电诱蚊灯监测蚊虫密度,同时选取1个监测点比较静电诱蚊灯和吸入式诱蚊灯两种方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及蚊种构成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静电诱蚊灯采用253.7 nm紫外线光谱,对本地区常见蚊种引诱率较强,与吸入式诱蚊灯(波长360 nm)相比,静电诱蚊灯诱获蚊虫数量为吸入式诱蚊灯的2.12倍;且对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的引诱效果较好,对其他昆虫引诱率低,虫体完整。利用静电诱蚊灯自动监测6 h的平均密度比全夜监测12 h的结果高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16),蚊虫活动集中在上半夜。结论 静电诱蚊灯在波长、监测时间、自动性、防雨防潮、标本麻醉及虫体损伤等方面有新改进,符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可用于蚊虫监测、虫相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等。

2016, 27 (3): 296-29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21
上海市杨浦区4种不同生境蝇类种群及季节消长
姬淑红, 冷培恩, 陆崇华, 邓耀华
摘要294)      PDF (875KB)(774)   

目的 了解杨浦区4种生境蝇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于2010-2013年每年的3-11月在大型绿地(公园)、中小饭店周边绿地、居民小区和农贸市场4种生境进行监测。结果 2010-2013年共捕获蝇类5科25属39种1588只,优势种为厩腐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横带花蝇、大头金蝇、狭额腐蝇;季节消长曲线呈现6月和9月双高峰,2010年密度最低。在大型绿地、农贸市场、中小饭店周边、居民小区4种生境中,蝇类种群最多的是大型绿地为32种,密度最高的是农贸市场为4.70只/(笼·d)。结论 杨浦区有较好的蝇类生境,蝇类种群丰富;厩腐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等优势种群需要重点控制;农贸市场是关键控制场所,6及9月前后是控制蝇类及蝇传疾病防控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4, 25 (6): 577-58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26
上海市杨浦区4种不同生境蝇类种群及季节消长
姬淑红,冷培恩,陆崇华,邓耀华
摘要212)      PDF (337KB)(850)   
目的 了解杨浦区4种生境蝇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于2010-2013年每年的3-11月在大型绿地(公园)、中小饭店周边绿地、居民小区和农贸市场4种生境进行监测。 结果 2010-2013年共捕获蝇类5科25属39种1588只,优势种为厩腐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横带花蝇、大头金蝇、狭额腐蝇;季节消长曲线呈现6月和9月双高峰,2010年密度最低。在大型绿地、农贸市场、中小饭店周边、居民小区4种生境中,蝇类种群最多的是大型绿地为32种,密度最高的是农贸市场为4.70只/(笼·d)。 结论 杨浦区有较好的蝇类生境,蝇类种群丰富;厩腐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等优势种群需要重点控制;农贸市场是关键控制场所,6及9月前后是控制蝇类及蝇传疾病防控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4, 25 (6): 577-58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26
上海市杨浦区有瓣蝇类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初步调查
姬淑红, 黄惠敏, 王金凤, 孙爱国, 邓耀华
摘要1008)      PDF (985KB)(940)   

目的 了解杨浦区蝇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方法 笼诱法辅以手网法。结果 共捕获蝇类4科41属66种,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6.67%。杨浦区蝇类3月开始出现,12月消失;季节消长呈现8、11月2个活动高峰,以11月密度最高。结论 杨浦区蝇类种群丰富,其中翘叶重毫蝇和华南球麻蝇为上海市新纪录,优势种大头金蝇是需重点控制蝇种;蝇类活动高峰8月及11月是蝇类及蝇传疾病防控的2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1, 22 (5): 476-479.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姬淑红, 张文革, 田霞, 刘丽军, 徐仁权
摘要1510)      PDF (906KB)(1139)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 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 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 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 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 22 (2): 110-113.
上海地区蝇科一新记录及重毫蝇属的生物学和地理分布(双翅目:蝇科)
姬淑红1, 邓耀华2, 黄惠敏1
摘要1163)      PDF (381KB)(910)   

【摘要】 2006年10月在上海江湾机场蝇类调查中采集到翘叶重毫蝇(Dichaetomyia corrugicerca Xue et Liu, 1996),为上海地区新记录种。根据该标本描述了该种形态特征,并综述该属的属征、幼虫形态、生物学及分布。

2009, 20 (2): 140-141.
居民区控制登革热媒介蚊虫的方法与效果探索
徐仁权1;徐宏2;李洪宝2; 冷培恩1; 朱丽花3; 姬淑红4; 孙爱国3
摘要1072)      PDF (181KB)(768)   
目的 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 (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503, 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 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 2。结论 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 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两种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现场使用技术研究
徐仁权1;蒋丽亚2;任文军3;姬淑红5;丁丽娟5;冷培恩1
摘要1465)      PDF (152KB)(737)   
目的 通过现场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诱卵杯、诱蚊诱卵器在现场的使用技术,为推广现场应用和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2006年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10月),选择3个市区、1个郊区的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医院的绿化地带,分别放置含有脱氯水或稻草浸出液的WHO诱卵杯、诱蚊诱卵器,观察其在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放置时间内的幼虫阳性情况,并于8-10月在实验环境周围同步检查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研究2种监测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关联度。结果 (1)诱卵杯幼虫阳性指数为43.16%,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指数为27.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3.73, P≤0.01),诱蚊诱卵器6-10月诱蚊密度指数(MDI值)在1.79~1.38之间,平均1.56。(2)以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前者的成蚊容器阳性率、MDI值和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后者,诱蚊诱卵器中稻草浸出液成蚊阳性率是脱氯水的2倍左右。(3)用含有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的2种容器进行监测,发现在市区和郊县环境放置14 d后幼虫阳性率和幼虫密度均明显高于7 d。(4)放置在地面的诱卵杯和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28.12%;而放置在离地1 m处的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6.67%和9.38%,表明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诱卵杯高度间: χ 2=23.74, P≤0.01;诱蚊诱卵器高度间: χ 2=3.70, P≤0.05)。(5)8-10月现场实验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0.7627;与HI, r=0.9832;与CI, r=0.9817;与BI, r=0.7498),诱卵杯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r=0.4574;与HI, r=0.9751;与CI, r=0.6313;与BI, r=0.5301);诱蚊诱卵器获得的阳性指数与诱卵杯阳性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0.9801)。结论 2种监测方法均能够用于现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上海地区蚊种一新记录(双翅目:蚊科)
姬淑红1;徐仁权2;黄惠敏1;李澜3
摘要438)      PDF (68KB)(573)